间接微创修复概念常用于治疗牙齿磨耗。对于后牙磨耗的患者,𬌗贴面是一种合适的修复治疗选择。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的修复材料可供选择,这其中包括树脂基材料、聚合物渗透陶瓷网(PICN)材料、增强型陶瓷和/或高强度陶瓷。与陶瓷材料相比,树脂基材料和PICN材料具有较低的硬度和脆性,因此更适合于修复体厚度较薄的情况;然而,增强型玻璃陶瓷或高强度陶瓷具有高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这些性能可能在𬌗贴面修复中更为有利。
二硅酸锂(LS2)作为增强型玻璃陶瓷的代表,具有良好的机械和粘接性能,可用于制作𬌗贴面。LS2修复体可以通过热压铸或CAD/CAM切削来制作。制作过程本身会影响修复体的内部适合性。内部适合性是指修复体内表面与下方牙体组织之间的距离,这也决定了水门汀的厚度。在制作过程中,其大小由间隙剂的厚度来决定。对于采用传统失蜡法和热压铸技术制作的LS2修复体,则由代型上涂布的间隙剂厚度决定。而在CAD/CAM技术中,间隙剂厚度可以在修复体设计过程中预先设置,这一参数已被证实会影响全瓷修复体的性能。修复体与牙体之间的界面易萌生裂纹(被认为是裂纹起始区),特别是在较薄的修复体中。裂纹可以向修复体的咬合面或边缘不断延伸,最终导致修复体断裂、治疗失败。因此,粘接修复体的机械稳定性可能取决于该区域的尺寸,并可能随着厚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LS2修复体的制作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其抗断裂的机械性能,热压铸和CAD/CAM制作的修复体的物理性能有所不同。就其断裂韧性而言,热压铸修复体似乎比CAD/CAM修复体更好。
与制作流程相关,材料种类和间隙剂厚度可能会影响修复体的抗断裂能力。因此,使用超薄𬌗贴面修复磨损牙齿时,选择适当的材料至关重要。然而,关于这些参数对下颌负重区微创修复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知之甚少。此外,修复体粘接基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测试由热压铸或切削制作的LS2陶瓷超薄𬌗贴面的负荷承载能力是否受到其内部适合性和粘接基质的影响。假设是:在咬合面区域,修复体与牙体之间的间隙越大,承载能力越低。
本研究的假设基于以下事实:修复体和牙齿之间的水门汀层被认为是裂纹萌生的原因,因此,该区域的厚度可能会影响陶瓷修复体的载荷能力。界面的厚度通常取决于LS2的制作方法。已知CAD/CAM制作的LS2修复体的内部间隙明显大于热压铸制作的修复体。这一点在一项比较数字化和传统工作流程的临床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在内部适合性方面,先前的研究表明,通过热压铸制作的LS2冠比CAD/CAM切削的LS2修复体显示出更高的精度。此外,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传统流程制作的支架结构比CAD/CAM制作的精确度更高。这可能与CAD/CAM切削过程中的缺陷相关。切削用的旋转车针无法精确研磨内表面的狭窄区域。在此必须提到的是,本研究中用于热压铸的蜡型也是切削制作的。因此,CAD/CAM制作的缺陷会影响内部精度,进而影响热压铸修复体的稳定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切削和热压铸制作的修复体的内部适合性没有差异,这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可能基于同样的理由,粘接于牙釉质的修复体和粘接于牙本质的修复体的内部适合性不同。在反映内部适合的牙尖和牙窝区域,牙本质样本的准确度明显更高。由于预备方法的影响,制备牙釉质和牙本质样本咬合面形态的起伏程度明显不同。为了模拟牙本质区域内的缺陷,牙本质样本的咬合面通常较为平坦。而相比之下,牙釉质样本咬合面的起伏更加明显,因此内表面的细小形态更多,这可能会在切削过程中造成误差。
本研究发现,超薄修复体与基牙的密合程度与其承载咬合力的能力有显著相关性。总的来说,与粘接于牙釉质的修复体相比,粘接于牙本质的修复物在牙尖和窝沟的咬合区域显示出更好的适合性。无论是制作方法(切削/热压铸)还是牙齿基质(牙釉质/牙本质)都不会影响𬌗贴面的最大负荷承载力。本研究证实了负荷承载力随界面区厚度增加而降低的假设。负荷承载力与内部适合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线性关系。
结论,内部适合性与负荷承载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内部适合性越高,由LS2玻璃陶瓷制成的0.5 mm厚的微创𬌗贴面的承载力越高。总的来说,粘接于牙本质的修复体比粘接于牙釉质的在牙尖和窝沟区域显示出更好的适合性。此外,粘接于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样本在负荷承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暂无评论